2008年1月7日星期一

阿姜查 真正的大师

(转载)

节录自《师父——与阿姜查共处的岁月》序文。

阿姜查于1992年1月16日,将他的色身放下了。虽然我曾是个平凡的比丘,也从来不认 为自己是个作家,可是我确实有几年难得珍贵的时光亲近了这位了不起的大师,服侍他、仰赖他、接受他的教导,偶尔翻译那些教导,在行动中观察他,并试着在他 的指导之下修学佛道。我希望这个简短的叙述能够吸引以下这些人的兴趣:那些曾经阅读过他的开示的人、那些如同我与师兄在当年那样,现在正在修道上奋斗的 人、还有那些对佛教及出家生活好奇的人。书中也涉及泰国正在急速消失的一些现象。

我写这本书原本是为了献给阿姜查及他的弟子。当然,我无法避免插入我个人的看法和意见,不过我以为这个故事的基本价值,即在于阿姜查是个真正的大师,他的道场依然恪守着戒律与禅修的圣道,正如佛陀所教导的那般。

出家人大体是平凡的人,他们日常生活中并非都一无琐事。那些好批判而福德不厚的人可能禅修数个月甚至一年,便会开始吹毛求疵,可是我觉得指出这种生活模式的高尚之处,这种生活如何能改变人们,以及谈谈这些奉行者的虔诚、纯正动机和老实用功,会有更大的利益。

多次提到托钵乞食

在本书中,托钵乞食多次被提到。上座部的出家人(比丘)按佛陀的意思应当是乞士,而非隐士。正如阿姜苏 美多(Ajahn Sumedho)经常指出的,每日到村落取得饮食和寺院永远为在家人开放的情势,强迫我们现身于施主前,这会产生两种作用:激励比丘们用功修行以净化其 心,同时给在家人一个鲜活的提醒:此乃佛陀的生活方式。出家人的戒律禁止比丘蓄藏、耕种、购买及烹调食物,因此,比丘必须住在离在家人走路可到的距离之 内。僧伽团体靠着在家人得到物质上的护持,在家人则靠着道场得到精神上的指导。出家人一般不走到外面从事社会工作,那些工作可由在家人承办。作为出世的 人,出家人在社会上有个独特的角色,在泰国,这个角色长久以来被视为最尊贵的生涯,甚至连国王在比丘面前也要顶礼膜拜。

在泰国东北,禅师的教导实际上形成了一种“口语传统”。直到最近这几年以前,很少有东西被录下来或写下 来。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传承是秘密的,而是因为那儿的生活单纯,其教导本身也单纯的缘故;这些教导并不是对经书正式的讲解,而是由大师亲身体验中自然流露出 来的。在热带地区,大自然带有一种鲜明的无常性,东西生长和衰败得很快:去年的路径,若放着不管,到现在便已消失在野草和树丛之中;简陋的住处也不耐久; 大部分的开示只在见闻之间生起并灭去。这儿所提到的任何一个阿姜查之开示,不过是他在他的道场里面全部生命的一个片段而已。

从生命经验点出佛法

我所写的轶事及开示发生在寂静的森林中。在那儿,对大部份人来说,很少有生活要素的忧虑。与其说那儿的气氛是闲散的,毋宁说它更像一间温室。借由戒律所产生的自觉、师父及其教导随时在旁在频频警策,在几乎所有的场合都带来一种佛法的强烈感与急迫性。

有些人听到出家生活的苦行,似是被驳斥过的极端自我折磨。我过去有时候也感觉我们把事情搞到极端去了,可是佛陀当时修过后来又批评过的苦行,远比出家人的戒法剧烈,修那种苦行的目的并非只在于净化及提升心灵,甚至在于使身体虚弱,以达到让心从粗鄙或邪恶的影响中解脱出来。

关于这点,以及本书所提到的其他许多概念,都可以再大篇幅加以讨论。不过我想还是以指出阿姜查不是一个 教义派的老师而在此结尾。那些见过他的人,总是被他出自内在解脱而散发出来的喜悦所触动——一种超越自我爱及对各种观点的执着的解脱。他经常说的事情之一 是:“不要一昧相信,不要一昧不相信;自己去找出答案,那么就不会有怀疑,有问题,不需要去问别人。”

我献上此书,祈愿世界不断有真正的善知识出现,同时众生对他们纯净的指导有信心话依教奉行。

保罗布里特小档案

◆于1948年出生于美国,于1970年旅行至泰国时,出家成为比丘。不久之后,他遇见阿姜查并成为他的弟子。布里特通晓泰语,负责担任阿姜查指导西方学生的翻译。阿姜查于1979年访问美国,布里特陪同他旅行并担任翻译。

◆在1977年脱下僧袍还俗后,布里特回到美国跟随日本曹洞宗的光文千也禅师,之后又随西藏佛教宁玛派的贡波赞单修学佛法。他目前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。

没有评论: